行程问题作为公务员行测数目关系模块的常驻嘉宾,因其题型灵活、计算复杂,常让考生望而却步。然而,通过系统梳理核心公式、学会解题思维,并辅以考试真题演练,这一模块完全可能成为拉分利器。本文将从公式总结、考试真题分析、思维导图三个维度,为考生提供备考指南。
1、核心公式与解题思维
行程问题的核心是围绕路程、速度、时间三者的关系展开,容易见到题型可总结为以下三类:
1.基础公式
相遇问题:S=T
追及问题:S=T
流水行船:顺水速度V顺=V船+V水,逆水速度V逆=V船V水
2.多次相遇与正反比思维
两岸型两次相遇:S=3S1S2
路程相同,速度与时间成反比:若甲、乙速度比为V1:V2,则时间比为T2:T1。
3.队伍行进与间歇运动
队伍长度公式:
队首队尾:L=T
队尾队首:L=T
间歇运动:需分段计算有效追赶时间。
2、考试真题分析:从实战中提炼办法
考试真题1
题目:快递员天天骑电动车从物流中心到乡镇送包裹。若电动行车速度度比平常提升20%,可提前20分钟到达;某天在距离乡镇2公里处,电动车问题,行车速度减少50%,结果比平常晚到40分钟。问物流中心到乡镇的距离是多少公里?
选项:A.5 B.6 C.8 D.10
分析:第一步:剖析提速20%的状况,速度比V现:V原=6:5,时间比T原:T现=6:5。
提前20分钟对应1份时间差,故原定时间T原=620=120分钟。
第二步:剖析问题状况
原速走完全程需120分钟,走2公里需S2120分钟。
问题后速度减半,走2公里需S/22120=S4120分钟。
晚到40分钟对应时间差:S4120S2120=40,解得S=6公里。
答案:B
考试真题2
题目: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人同时同地出发,绕椭圆形环湖栈道行走,甲顺时针,其余三人逆时针。已知乙的速度为60米/分钟,丙为48米/分钟,甲在出发6、7、8分钟时分别与乙、丙、丁相遇,求丁的速度。
选项:A.31 B.36 C.39 D.42
分析:设栈道周长为S,甲与乙相遇:6=S,甲与丙相遇:7=S
联立解得V甲=12米/分钟,S=432米。甲与丁相遇,8=432,解得V丁=42米/分钟。
答案:D
考试真题3
题目:小张和小王两人错过末班车,小王以60米/分钟步行回家,小张以80米/分钟反向跑步。
3分钟后小张发现小王身份证在包里,调头以180米/分钟跑步追小王,但每跑1分钟休息1分钟。问从分开到追上小王需多久?
选项:A.14分钟 B.20分钟 C.17分钟 D.11分钟
分析:初始离别距离:3=420米。追赶阶段:每2分钟追赶距离:
1801602=60米。
5个周期后剩余距离:420605=120米。最后1分钟追赶。总时间:3+10+1=14分钟。
答案:A
3、备考建议
公式记忆:熟记核心公式,特别是多次相遇、流水行船等特殊场景。
考试真题演练:通过历年考试试题熟知命题规律,如2024年河北考试试题侧重正反比思维,2022年吉林考试试题侧重多人相遇。
思维练习: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题型,强化不变量剖析能力。
行程问题虽难,但通过科学备考,完全可能成为行测中的得分高地。